媒体看矿区
《安徽日报》:“中国好人”周杨,9年来坚持为烈士寻亲——为忠魂照亮“回家路”
2022-12-26 11:55  

“中国好人”周杨,9年来坚持为烈士寻亲——

为忠魂照亮“回家路”

“这么多烈士,十几岁、二十多岁就牺牲了,他们把生命都献给了这片土地,我们为什么不能尽己所能为他们也做些事情?”简单的一句话,淮北矿业集团邹庄煤矿掘进二区职工周杨践行了9年。不久前,他荣登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周杨出生在淮北市濉溪县,这里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2013年7月,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改建,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余具烈士遗骨迁移到陵园,周杨作为志愿者,参与鉴定和整理烈士遗物。在这一过程中,他萌发并坚定了为烈士寻亲的信念。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当年战况紧急、记录不完备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无从考证,相关信息也不准确。据周杨介绍,当时都是手写登记的信息,姓名、籍贯等信息都会有出入,再加上部队整编、住址改变等原因,这些更加大了为烈士寻亲的难度。

周杨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名烈士牺牲时,被登记为鱼台人。“此前,我们一直在山东省鱼台县寻找烈士亲人,但久久未能找到。后来我们考虑到,江苏省盱眙县的‘盱眙’经常被误读为‘鱼台’,于是转变方向寻找。”果不其然,周杨在盱眙县找到了烈士亲人,完成了一次别样的跨时空“团聚”。

令周杨印象深刻的是帮助烈士李桃气寻找亲人的事。

“烈士是山西晋中人,我联系外地的志愿者,在相关档案中找到了烈士生前居住的村庄。可是,志愿者在找寻时发现,村庄里已没有姓李的村民,也没人认识李桃气,当时线索就此断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杨得知山西一名志愿者的同事的爷爷参军后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寻到,不过其名字是“李淘气”。几经联系后,周杨才得知,“李淘气”就是烈士李桃气,只不过其家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搬到了山西临汾。

9年来,经过资料查阅、网络联系、实地寻找等方式,周杨成功为江苏淮安籍烈士张永和、山东济宁籍烈士王保荣等四十余位烈士家属寻找到了亲人的埋骨之地。

为烈士寻亲,周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周杨爷爷曾经是一名支前民工,外公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在淮海战役中浴血奋战,还参与修建了川藏公路。耳濡目染下,周杨心中也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从1997年开始,周杨开始潜心研究红色文化,购买了大量党史、军事及地方志书籍资料,用沾满泥土的双脚,探寻淮北这片热土上动人的革命故事。

他利用业余时间,驱车3万余公里对周围各文物点,特别是对革命历史遗址进行保护性巡查,新发现淮海战役南坪阻击战三官庙战斗遗址、新四军抗大四分校苗庄战斗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址,填补了历史空白;走访本地健在的淮海战役亲历者,搜集整理了10万余字的第一手回忆资料,也为帮助烈士寻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次为烈士寻亲,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的灵魂也是一次净化。”周杨深有感触地说,“记录好、宣传好革命英烈的故事,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是我辈应尽的责任。”

周杨不仅是帮助烈士回家的“引路人”,还是矿区红色文化的宣讲员。他拿出自己收集的数百件革命战争时期的奖章、证书、文献资料等,参加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红色集藏展及矿区巡展,近3万人次参观展览并深受教育;利用为职工开展安全培训的机会,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作报告160余场次,听众2万余人……

从2003年1月开始,周杨连续19年无偿献血共计33次,累计献血量达12800毫升,并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来源:安徽日报2022-12-26 01版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安徽省国资委